《精準用腦》:用腦科學認可的方法,減少因腦袋不靈光導致的出包狀況

精準用腦
本文最後修訂日期:2024 年 6 月 13 日

文章導覽

日本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出了一本避免大腦出錯的書《精準用腦 – 提升大腦效能、杜絕失誤的科學開光術》,即使我通常對這一類下猛標的日文翻譯書敬而遠之,但出於自己是此書如此精準的客群(丟三落四以及想要更建立更有效率的工作習慣)還是忍不住買來閱讀了。

不得不說本書還是存在日文工具書常有的毛病:廢話太多,但同時也有部分日本工具書的優點:內容淺白易於閱讀,大概只花兩小時的時間就能全部讀完,只要在廢話處快速略過,倒也不難抓到本書的精髓和重點。

作者歸納大腦常出錯的四大原因:

  • 專注力不足
  • 工作記憶不足
  • 大腦疲勞
  • 大腦老化

本人正是屬於專注力不足的狀況,事實上我認為這幾種症狀是相互影響的關係,專注力不足可能是出於大腦疲勞,而專注力不足也會導致工作記憶不足,因此解決專注力不足是我的首要之務,本書作者則給出了若干解決辦法,下面分享我認為本書帶給我的三大值得紀錄的工作技巧,和一些我覺得受用的生活習慣養成目標,推薦大家閱讀本書,將廢話快速跳過的話,本書的 CP 值算是相當高。

善用類比書寫強化記憶

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大多數人都自認聰明,總以為可以把重要的事情靠腦袋記憶下來,事實是沒幾秒就有去無回。用筆記代替純粹記憶在很多同類型書籍都有提到,是老生常談,值得特別說的,是作者認為類比書寫(用傳統的筆和紙來做筆記)代替時下最普遍的數位打字,更可以達到有效記憶的功效。

很多人覺得打字比書寫要快上許多,因此能記錄更多重點。但我以我個人為例的話,書寫速度慢恰恰就是書寫優於打字的原因。對一些打字速度較快的人來說,電腦筆記幾乎可以達到聽打一致的程度,但由於用紙筆書寫速度快不起來,這就逼得我們要去磨練快速消化資訊的能力,要在第一時間把聽到的資訊精煉成能以手寫紀錄的資訊,就強調快速的重構與脈絡,這個過程,正是幫助我們消化資訊的促進劑。

作者也舉了美國普林斯頓和加州大洛杉機分校的共同研究為例,該研究發現手寫筆記得學生,比起用平板電腦或筆電做筆記的學生,更能長時間記住資訊,且更容易想到好主意。我認為消化理解資訊重於純粹將資訊記錄下來,畢竟,如果只是想將資訊記錄下來,錄音或錄影應該是更為有效的方式,唯有透過手寫,訓練大腦第一時間先把資訊消化一遍,就能提升我們的資訊接收能力。

常常想著數字 3

上面有提到,作者歸納出大腦出錯的四大原因,其中之一為工作記憶不足。什麼是工作記憶?

人腦的工作記憶可以用電腦的記憶體來做比擬,就是在我們執行工作時的短期資訊儲存區,大多數人都知道,當電腦上同時執行的程式越多,所需耗用的記憶體容量就越大,大腦也是一樣,當我們在同一時間要處理的資訊量越大,所需要的工作記憶也越多。

簡單來說,工作記憶越大,我們越不容易因為疏忽資訊而犯錯,而有關工作記憶最有趣的討論,就是研究大部分人類的工作記憶究竟有多大?一開始科學家認為是 21,後來發現是 7,後又有一說是 3 ,我個人認為這數字會因人而異,但對包含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 3 ,例如我們都會習慣把一大串數字編為 3 個一組,來方便記憶。

而作者則是用文件盒來比喻大腦一次可以處理的訊息量,也認為多數人腦子中存放 3 到4 個處理工作任務的文件盒,這個資訊的重要性在於,不論是在做學習,或是在進行工作任務的分派時,維持在 3 這個數字是最好的,將各種資訊集結或歸納成 3 個項目,可以達到最好的記憶效果,例如閱讀一本書時和參加一堂課程想著要學到 3 項知識,或者以 3 為單位進行每日工作任務的條列等。

工作清單+白板工作術

這是我在閱讀此書前,就已經印證過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了。在我還沒養成列工作清單的習慣時,總是想到什麼做什麼,並且快速的在任務之間轉換,也常常在轉換間遺漏掉一些細節,或者更常發生的是,頻繁的工作轉換讓我每次要回憶一件任務做到哪時,總是需要花上很大的力氣,浪費掉許多時間外,有時候甚至因此提不起勁,又跑去做別的事情,例如滑手機或瀏覽社群網站,因此進入惡性循環。

列工作清單很簡單又快速,是花上幾秒鐘就能完成的工作,魔力卻很驚人,我後來養成每天一早在便條紙上列上當日的工作清單的習慣,並放在明顯可見的地方(本書作者推薦在明顯的地方掛一塊小白板,列上工作清單,因此又稱做白板工作術),一整天盯著他看,就容易產生一種認知落差,一種不得不盡快完成劃掉它的衝動,推動我把上面的項目一件件完成,非常有效。

而本書作者除了強調工作清單的重要性,也根據上一點 3 的法則,發明了一種進階式的工作清單格式,分別在上午、下午、每天及休閒開出各 3 項工作欄位,心裏想著 3 ,按照工作項目的輕重緩急及每日不同工作時間的精神狀況,排程當日工項,不緊可以避免過度貪心降低達成率,還能讓自己總是在最有精神的時候處理較需要動腦的工作,例行性的事項則放在較沒精神的時段,作者發明的工作清單格式我認為實用度很高,建議想了解的人可以去書店翻看這本書工作清單的章節。

除了以上 3 點我認為實用的工作方法,本書對於降低大腦出錯機會,也提供了許多值得養成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簡單羅列如下:

1. 時常自我檢視,避免慣性否定

我們很常勉強自己,明明累了卻不自知或不願意承認,但作者認為自我檢視大腦使用狀況是非常重要的,應該觀察自己平常表現,設定一般狀況的基線,當工作或生活表現出現低於基線的狀態,就要適時檢視自己是不是出現大腦疲勞的狀況,並避免直覺性否定自己大腦工作過度,大腦和肌肉一樣需要適時休息,該休息就休息,千萬不要逞強。

2. 避免重複述說失敗經驗,相反應要重複成功經驗

要避免在遭遇挫折時,例如工作上出了錯,遭受主管或客戶責罵,因心情低落而不斷向旁人訴苦,因為當我們不斷重複述說失敗經驗,潛意識就容易形成一種負面的自我認定,即使把部分失敗歸咎於他人,也難以避免我們內在形塑一種自卑認知。相反的,成功時重複,則有利於正面的自我定義,長期來說能讓我們感到更有自信。

3. 睡前兩小時不要做的事

人類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一般狀況下,白天是交感神經佔優勢,幫助我們在適度的壓力下發揮工作效能,到了晚上就切換成以副交感神經為主,通過放鬆,來達到身心恢復的功能。而從交感神經轉換為副交感神經需要冷卻時間,故睡前兩小時應盡量放鬆,避免「用餐」、「喝酒」、「激烈運動」、「視覺系娛樂(電玩)」、「看發光體(手機、電腦)」、「攝取咖非因」及「抽菸」等,否則長期下來,大腦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休息回復時間,容易導致疲勞。

4. 有效處理挫折的方法

生活中難免遭遇挫折,不少人在面對挫折的處理方式是借酒消愁,但當酒精麻痺了理性,而你又在此時不斷向人或在自己內心重複述說挫折經歷,某種程度其實是在催眠自己,對我們潛意識的自我認知有非常不良的影響。而最好的面對挫折方式,是透過運動讓自己很累很累,然後大睡一覺充分休息,當我們能獲得足夠的休息回復,挫折感就能大幅降低。或者,作者也提供了他在面對挫折時常用的心態,便是把挫折當做茶餘飯後的笑話,一笑置之,用笑容的強大能量,幫助自己快速回血。

 

以上就是《精準用腦 – 提升大腦效能、杜絕失誤的科學開光術》的讀書筆記。本書內容算淺白,閱讀性高,能在很短時間看完,而書中提供的建議與方法有不少都值得一試,故建議想要想要改善粗心或建立更有效率的大腦運用方式者可以翻閱,從中挑選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嘗試執行。

購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1997

精準用腦購買連結

 

你還應該參考看看的文章:

原子習慣滾出巨大成就,行動複利終結三分鐘熱度
打造數位形象力,經營個人品牌的技術和藝術
上班族副業賺錢,3套路告別低薪窮忙
改變你的傳統上班族思維,把自己當作公司一樣經營
鑽研修辭學,鍛鍊強大說服術

💡 專家品牌實用資源

以上講的這些內容都是理論,理論總是蒼白,實踐才是重點。但實踐的時候你可能會遇到一些瓶頸或障礙。所以底下這些資源整理給你,幫助你更好的建立自己的專家事業。

向巴迪提問

感謝您閱讀我的文章,如果您也遇到專業服務行銷上的問題,可以在底下留言向我提問,如果是我能力範圍內能夠回答的,我會回信,也可能寫成文章、做成講座影片,幫助更多有相同疑問的專家。

報名『專家獲客飛輪』線上講座
了解如何轉動獲客飛輪,實現自動化客戶成長的秘訣
預約 1 對 1 諮詢
討論你的目標跟困難,用 30 分鐘幫你解題
訂閱專家品牌電子報
不會寄垃圾信給你,因為我也不喜歡!

文章導覽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