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常見臉書再行銷手法及實用操盤戰術

Facebook 在行銷
本文最後修訂日期:2024 年 7 月 20 日

文章導覽

近來很多人明顯感受到 Facebook 廣告越來越不給力,廣告曝光越來越貴,觸及越給越低,再加上從蘋果從ios14 開始使用新的隱私權政策,大幅影響廣告追蹤,其他平台像是 Google 也打算跟進。

雖然這樣,儘管 Facebook 廣告確實越來越不討喜,但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Facebook 仍是台灣最多人使用的群平台,而 Instagram (同樣隸屬於 Facebook )使用者仍在持續成長。

因此我的看法是,Facebook 廣告仍是主動型廣告裡效果最好的工具之一。

但直接投放獲得轉換的效果下降也是事實,特別是單純只從後台透過興趣或人口統計資料去鎖定受眾的做法,只會越來越不準確,要維持 Facebook 成效,投放時的策略規劃就越來越重要。

我所謂的策略規劃,指的是建構投廣告的行銷漏斗,一步步篩選正確的受眾。

比方說我們可以先發動一波廣告導引受眾到我們的頁面瀏覽內容,根據使用者有沒有做出進一步互動,來判斷是不是精準得目標客群,再投入有限的預算做第二波、第三波的進攻。

要做到這點,就需大量運用到臉書再行銷機制。

本篇文章就要來介紹幾種常用的再行銷手法,以及實測有效的操盤戰術,幫助廣告主能建立更完善的 Facebook 再行銷廣告策略,把有限的預算花在最正確的受眾上。

 

Facebook再行銷可以透過多種手法達成
Facebook再行銷能透過多種手法達成。

造訪特定頁面的使用者

最好用也最常被使用的再行銷方式,針對造訪過你網的受眾投放再行銷廣告,你可以根據時間,選擇對 30天、60天或 180 天內造訪的受眾做再行銷。

或是根據到達的頁面,例如商城網站,就可以依據受眾造訪的商品分類不同,去做分眾行銷廣告。

講到這裡就要順帶一提,這類再行銷方式凸顯了我們在架設網站時,網站網址規劃的重要性,例如以下兩種網址規劃:

網站A:

分類頁網址: www.domain.com/分類

商品頁網址: www.domain.com/商品ID

網站B:

分類頁網址: www.domain.com/分類

商品頁網址: www.domain.com/分類/商品ID

比較網站A與網站B在設定再行銷的難易程度,如果我想要針對某項產品分類項下的所有商品造訪者投放再行銷廣告,那再網站B我只需要鎖定網址內包含www.domain.com/分類的頁面,就可以覆蓋全部商品了。

但這種設定在網站A卻只能抓到造訪分類列表頁的訪客,還需要一一將每項該分類的商品連結置入(或使用進階的正則表達式,這裡就不討論),非常不理想。

另外針對造訪特定頁面的訪客做再行銷,還要注意到訪客規模的問題,如果一個網站30天總造訪人次小於1000人,那每個頁面的造訪人數可能就會太少,廣告容易投不出去,只能使用全站受眾進行再行銷。

進階: 針對網站造訪時間

除了針對造訪頁面進行分眾,Facebook 還讓我們可以針對停留時間進一步篩選受眾,你可以選擇停留時間前 10% 或 25% 的人做再行銷,你因此可以更精準的匡列真正和你產生互動的訪客。

做出特定行為的使用者

除了根據訪客造訪頁面來設定再行銷受眾,臉書也讓你可以根據你創建的使用者行為或事件,來進行再行銷。

例如你想針對加入購物車但尚未結帳的客戶,投放折扣廣告催促他們進到漏斗下一個流程,或者對於已經訂閱你的受眾,投放課程銷售的廣告資訊。

另外,我們在做受眾鎖定的時候,除了透過設定單一條件,來篩選受眾外(例如 60 天內有加入購物車的訪客),也可以善用交集、聯集或差集的概念來做到更細緻的分眾。

比方說,商品或服務銷售週期較長的商家(意指客戶購買你的商品或服務之後,很久之後才會再次消費),就可以設定造訪特定頁面並加入購物車。

但排除 180 天購買的受眾,把最近有消費,短期不會再來的客戶排除,避免浪費廣告費。

曾經與粉專或 IG 互動的使用者

以上兩種再行銷手法,都需要在自家網站埋入像素(Facebook Pixel)或串接轉換 API 才能達成。

雖然說並不難,網路上有許多教學,但如果我們的主要戰場是在粉絲專頁或Instagram,可以透過更直接的方式,鎖定到有和我們粉絲專頁、活動、影片或 Instagram 商業帳號等互動過的受眾。

以下拉出兩種比較常使用到的 Facebook 使用者互動進行說明。

與粉絲專頁、IG 商業帳號互動

包含近期按過粉絲專頁的讚,或是在粉絲專頁貼文上留下心情、分享轉發和留言。

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能不能針對和某則特定貼文的互動受眾進行再行銷,答案是目前不行,我們只能針對期間內和整個粉專有過互動的人做再行銷,除非這則貼文是影片。

與影片互動

臉書可以指定篩選跟特定影片互動過的受眾,而互動的方式就是觀賞影片的時間,目前可以選擇參與互動的方式,可以選擇觀看秒數和觀看百分比。

Facebook 影片可以根據觀看時間或長度百分比進行再行銷
Facebook 可以針對個別影片貼文,依據觀看時間或長度百分比受眾進行再行銷。

名單型廣告表單

臉書的廣告格式中有一項叫做名單型廣告,很適合需要蒐集潛在客戶資訊交給業務開發的產業。

我多次實測名單型廣告,轉換效果比起導連到第三方問卷工具或是官網表單要高出蠻多,而透過名單型廣告蒐集來的資訊,可以再被打包為自訂受眾投放再行銷廣告。

顧客名單

如果你的名單來源是自行搜集的,例如展會蒐集參加者名單,可以自行將蒐集到的名單匯入廣告後台打包成一類自訂受眾。

能提供的欄位資訊越多越好至少要有 Email 資訊,因為多數人是通過 Email 來註冊 Facebook 帳號的,如果可能,最好也能輸入名字和電話資訊,可以讓受眾的鎖定更為精準。

應用程式APP與離線動態

這兩種再行銷需要比較高階的技術設定,能通過判斷用戶開啟 APP 以及在 APP 上的行為來篩選打包受眾。

或是能與實體店面 POS 串接 API 針對來到實體店面櫃點消費的客人,投放再行銷廣告訊息,達到線上線下完整整合的效果。

讓別人分享受眾給你

你可以透過企業管理平台,與別的網站擁有者分享受眾,如果有跟網路媒體或部落客合作,而對方網站有埋設像素或轉換 API,不妨跟對方洽談:

把閱讀過那篇廣編或業配文章的訪客給你,讓廣吿文章不只停留在曝光的效果,而是讓你能實際觸及那些讀者。

如何有效操作Facebook再行銷戰術

以上分享 Facebook 能幫我們抓到哪些受眾,讓我們對其進行再行銷,下面說明我們可以怎麼樣運用再行銷受眾,制定有效的再行銷戰術。

把 Facebook 後台拿來當篩選器

如果我們從像是展會、課程、APP 或店面獲得大量名單,但沒辦法在取得資料的時對受眾做進一步的區隔,可以嘗試把受眾直接餵進 Facebook 匯成一包受眾。

再通過 Facebook 廣告後台提供的龐大資料庫,用人口統計學或興趣篩選將受眾群做進一步的分眾行銷。

不過在最一開始有提到 Facebook 後台資料庫恐怕越來越不靠譜,現在執行這個套路的效果如何,我也不敢說。

將Facebook再行銷受眾搭配廣告後台篩選器,將再行銷受眾做進一步篩選分眾
將自訂受眾搭配廣告後台篩選器,達到進一步篩選分眾的效果。

分享你的受眾交叉宣傳

自訂受眾可以透過 Facebook 企業管理平台互相分享,讓合作媒體即部落客分享受眾給你是個好主意,同時在某些情況下,你也可以將自己的受眾分享給其他合作對象。

你給自己下廣告,人家只會覺得老王賣瓜,信賴感很低,但如果把受眾分享給其他具有公信力的KOL,讓他們針對「造訪過你的網站的客群」投放推薦廣告,對於強化品牌或個人信任感會起到很大的效果。

關於臉書再行銷,我想說的是…

我奉行「一次前進一小步」的策略,能夠從每次說服客戶做出行為的同時,逐步讓客戶對我們建立起信任感,因此我們只要讓客戶的每一步行為,都是很小的一步。

實測發現,比起直接追求轉換,這個逐步再行銷策略讓我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轉換。

因此如何規劃你的銷售漏斗戰術就很重要,第一次廣告以追求造訪瀏覽內容為目標,針對達成滾動閱讀或停留一定時間的訪客,以追求訂閱為目標進行第二次廣告攻擊。

依此類推,一次前進一小步,取得你希望獲得的轉換,特別在我所擅長的高價值專業服務或課程之類的知識商品,由於都是很重視信賴感的產業,這項戰術都可以有蠻好的效果。

💡 專家品牌實用資源

以上講的這些內容都是理論,理論總是蒼白,實踐才是重點。但實踐的時候你可能會遇到一些瓶頸或障礙。所以底下這些資源整理給你,幫助你更好的建立自己的專家事業。

向巴迪提問

感謝您閱讀我的文章,如果您也遇到專業服務行銷上的問題,可以在底下留言向我提問,如果是我能力範圍內能夠回答的,我會回信,也可能寫成文章、做成講座影片,幫助更多有相同疑問的專家。

報名『專家獲客飛輪』線上講座
了解如何轉動獲客飛輪,實現自動化客戶成長的秘訣
預約 1 對 1 諮詢
討論你的目標跟困難,用 30 分鐘幫你解題
訂閱專家品牌電子報
不會寄垃圾信給你,因為我也不喜歡!

文章導覽

你可能也喜歡